我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的学习场景,明明把书都看完了,却还是一脸茫然…
看完一篇文章,被作者的思想震撼,但怎么也回想不起来,能记到的也知识零碎的点…
看着别人读了那么多书,而且都能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,自己却一本书看完,就像石沉大海,不溅水花…
心里边也想成为那样的人,却感觉困难重重,难以招架,不知道怎么样提升过目不忘的实力?其实这些现象是很常见的!
而且你要知道一点,过目不忘其实是一种病,遗忘是大脑的保护机制!
世界上也存在过目不忘的人,他就是金·皮克,美国经典电影《雨人》雷蒙的原型。
他被称呼为“天才”,他可以看完一本书之后逐字逐句的表述出来,可就是他身上没有抽象的能力,连一点儿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没有。
想要了解理解力,就要知道“理解力的池子”!
等于说它的大小决定与大脑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辨识信息的能力,
能够影响到它的只有是两点:知识背景、记忆区有限!
知识背景就是在你脑海中的那些经验性的东西。比如1+1=2,这个学会加减口诀的能够瞬间知道,要是9999=?是不是有点懵了,但要是脑海里有算数公式,也能够理解清楚。
记忆区知识有限代表着人一次性只能记住3到7左右的词,大脑并不擅长记忆,正因为如此才要区分关键信息和冗余信息。
知道这些原理之后,就得出了接下来怎么提高自己理解能力了。
第一、找主题
指的是在学习之前,要先知道在学什么知识在做什么样的表达,也叫“中心思想”。相当于迷路的时候给你张地图,按照地图所示,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,把控好方向!
因为很多时候,没有目标性的学习,反而会陷入一种苍蝇打转一样,反而越转越晕,对自己学习并没有帮助。
定义主题之后,再接着把文中的小标题找到,顺着每个片段就可以知道关键信息说的是什么!加深自己的印象,以脑图的形式排列好!
第二、抓重点
也叫论点、论据、中心点之类的,也指的是作者想表达的结论以及知识点。
前面我有说到,大脑的记忆空间有限,最好优先记住关键信息。那些高手一年读过几百本书的人,他们就是有这种对关键信息一把抓的能力。
找重点小技巧:看首句、首段,或者是结论性的关键词。(比如、因此、所以系列),看小标题还有粗体字等等!
第三、理关系
指的就是文章中点与点、段与段之间存在着什么信息是一致的,小学的语文老师,在教学生每篇课文时,会选告诉学生先把每段标记,然后才开始教学,慢慢会教把知识点捋顺。
因为要更好的理解,首先得知道作者作者的主题是什么?在做什么样的表达?跟主题有什么联系?
这段在做什么表达?在解决什么问题?跟上段有什么联系?跟主题又有什么联系?然后在层层递进。
有两种方式可以厘清,第一种并列式,第二种论证式,并列式指的就是上下两段没有联系,比如:方法1、方法2…
论证式指的就是上下两段有联系,知识密度高。比如这段有作者的主题和观点,下段还有主题和观点,到第三段才有论据论点了,稍不注意就会错过很多。
第三、做总结
说的就是把学到的知识点、点对点有逻辑顺序的口述出来。
只有口述出来,才清楚自己在理解知识方面存在哪些遗忘,因为避免出现那种感觉好像已经学会的错觉,表述也是检验自己学习的过程。
用思维导体图的方式,把一个个知识点有顺序的填入,在自己脑海里形成一个模型。
到这里就结束啦!文中有什么错别的地方愿领导不吝赐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