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算懂了何为输入与输出,输入是输出的前提,输出则倒逼输入

前几天偶然间刷到了《与辉同行》直播间的主播讲解输入与输出的关系,终于恍然大悟,二者不是一一对应,并非输入什么就输出什么,那是死记硬背。它们之间用一个加工处理的管道相连,即输入的内容要在大脑中经过一定的信息加工处理,通过说或者写这两个输出方式,变成新的东西,为自己所用。

H型的两个水桶

我把这个类似H型的结构比喻成两个大的水桶。左边为A桶,负责输入,右边为B桶,负责输出。里面的信息就比喻成水吧,中间的连接或者流向通道就是水管。

所以输入到输出的过程,就是水从A桶流向B桶的过程,在经过水管时,由于进行了处理,所以B桶的水和A桶的水有所不同。

输入,是学习一切知识或技能的起点,是获取信息的来源。一般包括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声音等形式。

处理,即对输入信息做整理、加工、分析、推理、记忆等一系列的高度认知活动,要经过思考、解释、关联(神经元建立相互连接)、分类等方式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其他信息。

输出则是对处理后的信息做表达,常见的方式有口头阐述或者文字表达。这样可以检验和巩固所获得的信息。

通过图片,可以发现,刚开始时,B桶中没有水,只有不断地给A桶加水,且到达了水管的位置时,水才会流向B桶。所以说输入是输出的基础,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。

当A桶的水越来越多时,桶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,流向B桶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,这就是输入积累到了一定的量时到达了爆发的那一刻,即所谓的拐点的到来。由此可见,必须持续不断的累积,才会有爆发的机会。

最后,如果在A桶内,如果停止了输入,那水位就会下降,管逐渐减少,那么道,输出就会渐渐消失。倘若输入不停,没有了加工,那两个桶之间就是是封闭的,毫无关系的。输入的水会随着记忆的减退而蒸发掉。因此这三者缺一不可,输入不能停,因为为有源头活水来;加工处理要及时,否则输出的东西就和输入没什么区别;输出也要同时进行,这样才能给输入提供新的思路,扩展新的输入内容。

阅读与写作就是输入与输出

对于阅读而言,只要读了就必须写。可总有人什么也写不出来,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读的太少,即输入的信息不够,没到达流动的水位线,所以信息在大脑里不怎么动,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。所以只有到达一定程度的量,才能做到输出。

输入的方式包括听和读两种,输出的也是两种,说和写。

阅读时,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,我也是这样,总觉得读完了,自己就会有一种知识的获得感,感觉掌握了不少新知,甚至成就感。

殊不知,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觉。因为那只是即时的浅层了解,知识停留在了表层,没有经过神经元的连接和大脑深层次的思考,因此没过多久,我们就会忘,可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忘,为何自己明明沉浸式读了,就是记不住。殊不知,经常读完后,那本书我们就再也不理不睬了,我们也没写下什么深刻的感悟,当然记不住了,甚至那本书讲了什么也说不清楚,对于书的理解远比想象的少得多。总得一句话,就是输入的质量太低。

这个时候,我们就要进行输出。而要输出,又不知道该写些什么,一本书的内容太多,我们要挑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写。就要重新阅读,重新对文字加以深刻的解读,这就是输出倒逼输入。我们不得不启动大脑的思考,分析能力,对神经元建立强连接,新知才会慢慢形成。这样输入的质量才会提高,我们对书的印象才会深刻,才能吃透书中的内容。反过来,输出时也会更顺利。

输入与输出本就是一个闭环,二者谁都离不开谁。但凡一方离开,另一方就是低质量的活着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