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经223-2角弓注释1

(注:□ = 非韵、■= i韵、●=o/u韵、◆=ng韵)「」

1.骍骍角弓,翩其反矣。兄弟婚姻,无胥远矣。

2.尔之远矣,民胥然矣。尔之教矣,民胥效矣。

3.此令兄弟,绰绰有裕。不令兄弟,交相为愈。

4.民之无良,相怨一方。受爵不让,至于已斯亡。

5.老马反为驹,不顾其后。如食宜饇,如酌孔取。

6.毋教猱升木,如涂涂附。君子有徽猷,小人与属。

7.雨雪瀌瀌,见晛曰消。莫肯下遗,式居娄骄。

8.雨雪浮浮,见晛曰流。如蛮如髦,我是用忧。

□□□◆,□□◆□。□□□◆,□□◆□。ng

□□◆□,□□◆□。□□●□,□□●□。ng+o

□□□□,□□□●。□□□□,□□□●。u

□□□◆,□□□◆。□□□◆,□□□□◆。ng

□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o

□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□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u

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□□□□,□□□●。o

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□□□●,□□□●。o

附注:

1、用:=因。古音本不同,存在i o元音区别,用古音dong,=筒的本字(见: 用=筒本字考 ;)。因古音ding,=裀的本字(见: 因=裀茵本字考 ;)。但两者存在古音趋同的阶段,可能同音通假。以前分析过多次,见: 诗经197-2小弁注释2 ; 诗经198-3巧言上古音大概 ;

我是用忧=我是忧=我因此忧。介宾倒装。由此可见,本诗为忧愤诗、讽刺诗。

2、胥:=切。通假字。深切、深厚。诗经中多见,不再赘述。

3、愈:=瘉。通假字。心病。失心疯。不令兄弟,交相为愈。= 不令兄弟,交相为瘉。=不好的兄弟,相互成为心患。呼应上文:此令兄弟,绰绰有裕。=好的兄弟,彼此相融,游刃有余。

(其他古本写作:瘉。不用通假。我采用的是网络版本:
https://quanxue.cn/ct_rujia/shijing/shijing306.html)

可见,这兄弟指代兄弟之国,应该是姬姓诸侯之间的称呼。诗人应为周天子,感慨的对象为兄弟之国,可能是晋国。因为晋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。

3、让:谦让、退让。受爵不让=被封赏之后,一点不知道推辞,不虚心。

这是贬义,可能记载了史书中缺失的历史,周成王当时戏言封赏弟弟,史官逼着他兑现,结果就册封了弟弟到唐邑(晋国雏形),史称唐叔虞。可见,唐叔虞当时并没有推辞。如果本诗的作者是周成王,那么是可能记恨在心的。

呼应后文: 至于已斯亡。= 至于已亡。=以至于现在早夭。

这是诗人幸灾乐祸,史书并无记载唐叔虞生卒年月,不知是否早夭。

诗人对兄弟的记恨,上下文都有反映,例如

① 尔之教矣,民胥效矣。 = 之教矣,民效矣。=老百姓跟你有样学样。

单看这一句,并不知道褒贬。

② 民之无良,相怨一方。 =老百姓不是好人,那个地方整个与朝廷不对付。

由此可见,在诗人眼中,那个地方的老百姓之所以仇视周王室,都是跟着这个坏兄弟学的。

4、饇:=呕。通假字。吃多而呕吐,表示餍足。

符合下文:如酌孔取=如酌甚取=若喝酒则过甚。如食宜醧=如食宜呕=若吃饭则吃到吐。两者均形容过甚、过犹不及。

呼应上文:老马反为驹,不顾其后。=老马反而像小马一样狂奔,不顾后路。

这些均类比兄弟国家的贪得无厌,为老不尊。虽然历史久远,地位尊崇,但却像一些小诸侯国一样争强好胜,不收敛。犹如老马突进,吃饭吃到吐,喝酒喝过头。不能老成持重。

但晋国早期历史缺失,不知何以验证。

5、附:= 坿、柎。通假字。古代一种白色涂料,白石英。例如

①《仪礼·士冠礼》:素积白屨,以魁柎之。 (有的古本写作:拊,因其为动词)

其中, 柎引申为动词,涂抹。魁=蛤灰。

②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:雌黃白坿。

其中,白坿与雌黄同为药石,雌黄为黄色晶体,白坿为白色晶体。

现存的中医药书籍将白石英的功能定为: 温肺肾,安心神,利小便。

可见,这味药在诗经年代已经常用,只不过叫法不同。以至于汉儒在注释本诗时,不知附为何物。也许只是汉儒知识偏差,未能知晓。从中药仍然沿用白石英可知,这味药一直流传,只不过名称变化。

只不过,根据《仪礼》一书,柎已经由名词演变为动词,可见,《仪礼》一书成书年代略晚于诗经,但可能早于汉代,因为汉儒对诗经此篇无法解读。也说明,在上古时期,白石英不仅作为中药材,也作为白色涂料。也就是说,附(白石英,名词)→ 柎(涂抹为白色,动词)→ 坿(墙根,名词)→ 柎 (器物的足部,名词)。

因为过去的房子,墙根靠近地面的半米左右的墙面要涂成白色,因为这个部分经常被脚踢到,变黑。但我小时候,南阳农村用来涂白的颜料已经不是白石英的煅烧灰烬,而是熟石灰(生石灰煅烧之后加水制作成膏状),可能上古不用熟石灰,而用白石英煅烧,原理类似。我不懂中医或建筑,有懂的朋友可以验证:白石英煅烧之后,是否也能制作为刷墙的颜料?

由此可见:毋教猱升木,如涂涂附。 =不要教猴子爬树,因为猴子本来就会爬树;如同用白灰涂抹白石英一样,白石英本来就很白,没必要再用白灰涂白。形容多此一举。

我在南阳农村,小时候听到:

①教猫上树。

②六指挖痒。(歇后语,后接:多一道。可能也用于形容人多管闲事、多事儿。)

③脱裤子放屁。

有类似涵义:多此一举。

6、猷:=犹。通假字。慎思、谨慎、思考。

徽猷=徽犹=明显的谨慎。其中,

徽=幑,本为一种旗帜,有明显的标志或提醒作用。例如,徽章。

这里引申为形容词:明显。

7、属:=嘱。嘱咐、唠叨、嘱托。

君子有徽猷,小人与属。= 君子有徽,小人与。=明白人十分谨慎,用不着人提醒,但糊涂蛋需要人千叮咛万嘱咐,仍然记不住。 这承接了上文:不用教猴子上树,不用将白石英涂白。皆不必要。

明白人不需要你嘱咐也懂,糊涂人你嘱咐了也没用!

这两句显然是诗人批评兄弟之国(可能是晋国),虽然已经提醒过它几次了,但它仍然没有记性,教不会!

透露出诗人的失望。

8、瀌瀌:=飘飘。通假字。 诗经中多见,不再赘述。

9、晛:日出。见晛日消=看到太阳出来,一天时间就融化了。

诗人之所以用晛,不用日,估计是后面紧接着日,表示一天时间。

10、浮浮:=阜阜。肥厚。形容积雪深厚。后面紧接:见晛曰流=见到太阳出来,一天时间就化作流水。

雨雪=雪,只强调雪,而雨只是填充作用,前面分析过多次,不再赘述。

11、娄:=屡。通假字。多次。

式居屡骄=对待他人常常傲慢无礼的样子。其中,

①式:有……的样子。是名词动词化。以前分析过多次,不再赘述。

②居:对待他人。例如,自居(对待自己)。人居(对待他人)。以前分析过,见: 诗经120-2羔裘注释1 ;

12、遗:=馈。通假字。馈赠。下遗=下馈=惠泽下属,把好东西留给底下的人。

莫肯下遗,式居娄骄。 = 莫肯下馈,式居屡骄。=不肯分享给下属,对待别人屡屡呈现出骄傲的样子。

这是诗人批评晋国君主自私自满,对待下人和外人都很刻薄。无恩于内外。

13、髦:年轻人、壮士。诗经中出现多次,不再赘述。

蛮-髦同时用,体现了诗人的蔑视,言此诸侯像愣头青一样蛮干。

14、角弓:用大象的獠牙制作的弯弓。这里,角并非牛角,而是大象的獠牙。因为牛角在冬天很脆,容易折断,不适合作弓的部件。大象的獠牙是大象的武器,犹如牛角是牛的武器。古人可能将大象的獠牙与牛角统称为角。诗经中提到角的颜色是白色,验证了我的推论,例如

诗经第124篇《葛生》:

角枕粲兮,锦衾烂兮。予美亡此,谁与独旦?

其中,角枕=大象獠牙的篾片编织的枕头≠牛角枕头。因为粲=白色。粲最初指的是经过抛光的大米,白米,后引申为白色。具体分析,见: 诗经124-2葛生注释1 ;

在本诗中,角弓颜色为红色,骍=彤。通假字。在诗经其他篇目中, 骍=赤色马,也有红色义。

放在本诗中,应该是用丹砂涂抹为红色,而非角弓本身的颜色。再说,牛角也并非红色。

彤弓,在诗经中,喻义为天子册封的权力,一般是天子重视的诸侯。天子在狩猎之后,将彤弓赐给自己信任的诸侯。以此,在本诗中,角弓=彤弓,透露了上古彤弓的材料和制作方法,用大象獠牙制作,并用丹砂涂成红色。而非用红色的木头或牛角制作。

诗经中也多次提到弓的两端用大象獠牙,例如:象弭。但在本诗中,弓的整体长度应该全部用大象獠牙。

15、翩-反:同时使用,是形容角弓的两角象鸟儿翅膀一样翩然。 同时,反也寓意兄弟逆反,有不臣之心。

在历史上,晋国确实距离周王室较远,诗人责怪兄弟的封地太远,导致不能接受周王室的教化,百姓因而也与周王室疏远。有自责之义。

诗人可能是周成王,因为周武王早夭(死于公元前1043年),周成王幼年即位,在位时间也不太长,20多年(死于公元前1021年),如果他的弟弟唐叔虞也是早夭,那么周成王也许见证了唐叔虞的后代(唐叔虞的儿子:晋侯燮,生卒不详),那么,如果晋国早期真的如同本诗所说,目无尊长,则周成王对晋国的失望也是很合理的。

如果诗人=周成王,那么本诗创造于前1043-前1021年之间。也可以推测,此时唐叔虞已经夭折。诗人批评的对象可能是晋侯燮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